1%可能性之下的99%人生 | 城市漫谈
本期城市漫谈的采访对象是Lisa。
她24岁时,就开始在美国学习和工作,在美国前后十年,最近因为疫情影响暂时回到自己成长的城市上海,体验一下国内的生活环境。
虽然离开才是人生常态,告别一个熟悉的国度,与过去的生活常态阔别,生活仍然以美好的姿态等待勇敢的我们继续前行,下一座美好的城市在等待着她。就让我们来听听她的人生故事,感受她有趣的灵魂和别样的人生态度。
01 与城市的相处
Q: 你来上海多久了?
A: 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到上海已经半年了。
Q: 对上海的印象如何呢?
A: 阔别上海多年再回到上海时,惊叹上海这些年的发展之快,魔都到处弥漫着时尚摩登的气息,而且地铁四通八达,去哪里都很方便。时间久了,我感受到某种强烈逼仄感袭上心头,似乎哪里都很混乱、拥挤。不过,到一个陌生环境不适应肯定会有的,我宽慰自己慢慢来。
Q: 上海生活让你最不适应的地方在哪?
A: 我经常在通勤的时候观察上海地铁上每个人的状态:大家都低着头眉头紧锁在玩手机,他们好像都不大开心的样子。起初我常常猜想他们为什么这么低气压,这种将自己桎梏在狭小的区域内,不愿意被人打扰的心情,后来我也渐渐地理解了。
上海许多地皮都用来建商业综合体,自然资源相对匮乏,想要享受山山水水的环境都需要跑到偏远的郊外或者是跨城。这点对于喜欢户外、喜欢大自然的我来说,实在太困扰。
02 工作与价值观
Q: 聊聊你的职业吧!
A: 回上海后,我开启了远程工作模式,我是一名Financial Advisor 顾问。我喜欢这份工作,时间和地点都自由,又能让我获得成就感,我十分满足于这种掌控感。
Q: 你接触到现在的工作,契机是什么?
A: 记得大学快毕业时,我和许多同龄人一样对未来十分迷茫,偶然一次机会我了解到我现在从事的行业,就决定试试看。实际工作后我发现原来这比我想象的更有意思。
比如我最近给客户做金融规划遇到一个案例:她是一个年入8万美金的女性,她一年的固定花费是11万美金,甚至她可能还有负债,这样的消费观和理财方式不仅令其没办法按时退休,还有可能无法应对生活中大大小小的风险。
她想要实现财务自由的可能性仅仅只有1%,实在是微乎其微!但作为一名专业的顾问,面对再棘手的案例,我们也要逆流而上、尽职尽责,积极与客户商榷,寻求满怀希望的plan B。其实,国内提到理财,通常大家都会三缄其口,销售的比重削弱了规划的份额。我也是在国外求学期间,才知道这个市场已经衍生出了相关职业。财务自由,按时退休是每个人的终究目标,但这个目标,需要切实和专业的规划,而非空想可以触达的。
Q: 这份工作让你最有成就感的地方是什么?可以具体说说。
A: 我蛮喜欢我这份工作的,因为它对专业要求极高。我们需要具备扎实的金融知识,要用百分百的专业和耐心说服客户。其次,养成极强的沟通能力,归根到底这是一份服务类的工作,每个客户都是鲜活的人,他们有着各自的信仰,社会地位、性格等,如何让客户认清现实,并信赖我、认可我,这是需要我长久打磨的,也令我获得成就感。
除了个人能力的不断提升,我还在工作中获得满满的成就感。大家对于金融行业的固化印象是:成天和冰冷的数字打交道,工作内容十分单一、严谨,做久了还会觉得有点枯燥。但是我在自己的工作中我感受到了一种温度与力量,我实实在在感受看到鲜活的人们因为我的工作介入而令他们的生活发生了正向的改变。大家都在认真积极地生活,这股蓬勃向上的力量,令我肃然起敬。
Q: 平时习惯给客户做理财规划,那么你的消费观是怎样的?
A: 因为我赚的是美金,我会从自己的月工资里拿出小小的一部分兑换成人民币,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控制我每个月的花销。
“where you spend your money on is what you value the most.”这是我一直贯彻的消费观。
我很少买奶茶喝,对于这些仅能满足短期快乐的需求,我都不大感冒。女孩子的衣柜里永远缺少一件新衣服,每次拆开新衣服就像打开盲盒一样令人欣喜。我很喜欢网购便宜的衣服,然后我会穿着他们去蹦迪。虽然很多衣服穿过一次就不会再穿,但是每当穿上它们去体验自己喜欢的活动,然后用镜头记录下来,这些影像我觉得是弥足珍贵的,它们是无价的。
我也很少买奢侈品,对于包包这些我更追求实用价值,比如我的这几款包都陪伴我很久。我始终认为消费观代表着一个人的价值观。比如说我很喜欢买书和买衣服来自我增值,我更愿意把金钱花在能够令我开心的事情上。这份时间、金钱、精力的投入,让我对生活保持着一颗强烈的好奇心,永远饱含热情去不断尝试新鲜事物,我认为这才是花钱的真谛。
同时,我在工作中发现国内外的养老都存在一些问题,基于社会大环境体制下的不可抗力,从宏观到微观,我们每个小小的个体要为自己未来的养老生活未雨绸缪。工作打开了我看向人生短短几十年的格局。所以,我将工资收入的另一部分进行强制储蓄,比如设立一个退休账户进行专项储蓄,提前规划自己的养老,居安思危,防微杜渐。
03 99%的人生可能
Q: 你对隐私的好奇心这很有趣,可以具体说说吗?
A: 人类总是有种好奇他人隐私的欲望,正如我们喜欢茶余饭后讨论八卦。回到上海后,我发现上海的女生穿着十分精致,但是如果我们理性推敲她们的工资收入层级和日常消费水平,又感觉好像把他们的全部家当都穿在身上。基于我职业的原因,我可以非常理性且通透地洞悉她们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能力。这种好奇心,让我对生活现象、人性本质有许多的感悟。
Q: 你「输入」的方式是什么呢?
A: 看书,以及写日记。我更喜欢独处,享受属于我自己的时光。我不大爱拍照发朋友圈,喜欢把想法写下来。我每年都会准备一本日记本,而且都写得密密麻麻。我会把自己的想法,生活中发生的琐事,都写进这本日记本里,我享受这种和自己对话的私密过程,这也是我独特的输入过程。
Lisa给柠檬 咚分享的两个物件:
1.日记本
我给自己准备了日记本,是同款的不同色彩。这些日记本就好像是记录着我个人成长的「百科全书」,而我就是这本「百科全书」的作者,我创造了它,它也在治愈着我。
比如某一刻我怀揣着这样的心情,我可以快速找到之前记录下来的发生过的同类事件,精确到记录的具体位置和时间。这些日记本承载着我满满的回忆,它们又像「百科全书」一样给我扎实的安全感,让我可以像个天真烂漫的小女孩一样始终保持对生活的好奇心。
2.订书机
这个订书机,是从初中就开始用了,学生时期用它来订过许多paper,它陪伴了我走过珍贵的学生时光,就这样一直使用到现在。
东西不坏,我就会一直使用下去,物尽其用,这是我追求的极简生活方式。
…
城市是复杂的。住在城市里的人更是复杂的。
当我们重新回到城市,我们突然想知道,和我们共同呼吸着城市空气的这群人究竟有着怎样的心情——他们为什么选择留在城市?他们过着怎样的生活?他们是否感到拥挤和焦虑?他们又是如何在城市中自处?
「城市漫谈」就是这样一个晒着太阳、喝着咖啡、和大家说说话的单元。有时在口袋公园,有时在朋友家中,还有时,对话会在骑行中进行。不管怎样,我们都希望按照彼此最舒服的方式,然后真诚地谈谈生活。
TICKLE QUO